陆佑(1846-1917)出生于广东,17岁被“卖猪仔”到马来亚,后来靠开采锡矿和承包英殖民政府饷码起家,成为有名的锡矿和橡胶大王。在吉隆坡开设广益银行,亦涉足其他工商业活动,并致力开辟文冬、关丹两埠。曾捐助吉隆坡同善医院、中华大会堂、香港大学、新加坡莱佛士学院等。他热心教育,创办了尊孔学校、维多利亚书院等,也慷慨资助多所学府如养正和坤成学校。
其在吉隆坡的商界地位无人能及,因而被公推为商务局首届总理。在商务局还未成立前,其“东兴隆号”已是早期吉隆坡商人聚会的据点,而商会的成立会议也在“东兴隆号”召开。任内多次为华社发声,例如向马来联邦铁路局抗议使用“华人专用”字眼的车厢,印刷传单教导乘客搭火车礼仪;倡议建设大会堂,更率先认捐5万元;出版每周公告,其中包含最新的商业新闻和政府公报的通知摘要、影响华人的规则和法规,包括1904年矿业法的翻译。
图为1917年陆佑获颁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后在吉隆坡的住家外所摄。
陈秀连(1845-1927)出生于中国广东,16岁下南洋,在霹雳当矿工,后自开矿场,晋身为著名矿家,与陆佑成为莫逆之交。他开办第一家华人机械铁厂——美利铁厂,带动吉隆坡机械行业的发展,被尊称为“吉隆坡华人铁厂之父”。热心公益及教育,是积善堂、同善医院、尊孔学校等的发起人。1897年与陈春、陈新禧等人筹划兴建陈氏书院。曾担任雪兰莪番禺会馆名誉主席,以及被英殖民政府委任为第一届雪兰莪州议会华人议长。
作为创办商会的召集人之一,他主持商会初步及首次成立会议,并担任第一届协理。当上会长后,向清朝商部申请立案,并获赐关防,将商务局易名为中华商务总会。1908年,率领商会捐助一万元赈济中国西江水灾灾民。
朱晴溪(1867-1959)曾在1906年担任司理,后因赴中国考察而辞职。回马来亚后恢复职务,并在1909年被选为第三任会长。期间大力推行禁鸦片运动。
同年,吉隆坡启用巴士服务,影响了人力车夫的生计,引起暴乱及罢工,商会协助政府平定这起事件,有读者致函《马来邮报》赞扬朱晴溪的办事能力及贡献。
陆秋杰(1859-1918)是吉隆坡当时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Chow Kit & Co的东主,也是著名矿家和吉隆坡同盟会的第一届会长。
商会创办人之一,曾担任首任协理。担任会长期间,正逢辛亥革命,带领商会和平过渡中华民国的成立。
陆秋泰(1871-1931)是第四任会长陆秋杰之弟。曾任职于马来联邦铁路局及陆佑的公司,后自立门户,成为著名矿家。
任内协助平定1912年由剪辫子而引起的广福两帮冲突及暴动。翌年,商会协助政府回收市面上残破钞票。九年后再任会长,当时橡胶价格大跌,政府实行树胶出口限制以抬高胶价,商会反对不果。期间继续促请政府禁止鸦片买卖,并为日本地震(1923)、广东水灾(1924)和苏门答腊地震(1926)筹募善款。
叶隆兴(1873-1937)是吉隆坡第四任甲必丹叶致英的长子。著名矿家。
在任期间,于1915年设立“普通簿记讲习所”,培养记账人才,课程续办多年。英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筹募军需而拟在马来亚实施所得税,商会向政府献议,转向锡米及橡胶出口征税,获英政府采纳;也为英国军队募集康复基金和出售战争彩票。1916年,游说政府增加一名华裔成员到联邦议会中。他在1917年组织“雪兰莪筹赈中国水灾大会”,救济黄河水灾灾民。1921年,商会响应庇能(今槟城)中华商务总会来函,组织英属巫來由联邦中华商会联合会,也就是现今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的前身。
刘良颜(1881-1945)是著名矿商,也是雪州华人议会及州议会议员。继商会委员李广霖后第二位获雪州拿督勋衔者。
任内面临世界经济大萧条,于广东公墓内设置失业所,为失业工人提供饭食与医药,并代其寻觅工作,收容900名华工。1928年时局艰难,仍极力资助刚成立的马来亚第一所高等学府——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此外,成功帮助遭洁净局下令搬迁的指天街(今敦陈祯禄路)小贩留在原处,避开失业危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呼吁国际联盟伸张正义,建议雪州华人身着黑衣,直到日军从满洲撤离。
黎德禄(1872-1953)出生于砂拉越,是著名矿家。
担任会长期间,被委任为联邦议员,以及膺任太平局绅、雪兰莪州议员及吉隆坡洁净局委员。1932年,商会召开各团体代表大会,反对金文泰爵士地方分权政策;次年呈请政府取消入口米税,两年后终获取消。1933年,敦请最乐剧团演剧,以筹募大会堂建筑基金,共筹得三万八千六百元;同年11月11日,商会先行迁入大会堂办公;翌年10月由雪兰莪苏丹主持大会堂开幕仪式。1935年,商会号召华团共商庆祝英皇乔治五世银禧,并成立银禧委员会筹募基金。曾为中国水灾和厦门大学经费募款。协助政府解决车夫罢工和铁厂停工的问题。
杨旭龄(1896-1955)是著名律师,于1918年创办旭龄及穆律师事务所,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事务所。
担任会长期间,发生抵制日货运动,而成立商品研究部,以鉴定货品来源国;联合四州府商会反对营业注册法令;发商照予会员,证明为殷实商人,方便他们在中国经商;向会员劝募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的戏院建筑费。此外,协助中华工业贸易协会在吉隆坡南园游艺会举行国货展览;成立吉隆坡华侨庆祝英皇加冕委员会,筹备庆祝事宜;陪同广东与福建义山代表晋见参政司,讨论回收葬地以开辟道路;推荐学生往中国升学。
黄重吉(1892-1966)生于福建永春,后移居雪兰莪,从事生产橡胶鞋、榨油、酿酒、锯木及饼干等,拥有橡胶园、农场和茶园。参与发起雪兰莪筹赈会,任常委兼财政,积极参加筹赈祖国伤兵难民等活动。
担任会长期间,呼吁成立雪兰莪华侨救护训练会,以及协助中国佛教救护团募捐委员会等。1939年,向政府提呈修改营业注册律例,并将律例译为中文,在《马华日报》刊登及印发予会友。为协助小贩免常被警察拘捕,向洁净局协商,制定规范。同年,对中国修改回国护照申请规定提呈意见予中国领事馆并获接纳。另外,成立庆贺雪兰莪苏丹加冕大典委员会,负责在巴生搭建牌楼、献读贺词,通知华人升旗庆祝。
李孝式(1901-1988)出生于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著名矿家。
担任会长期间,不仅积极投入中国抗日活动,担任雪兰莪筹赈会主席,也鼓励会员推销中国货品,以及检举趁机牟利商人。此外,商会协助英国政府筹募军费,支持罂花节募捐以纪念国殇纪念日。当战火逼近马来亚,他呼吁华裔加入志愿队协助政府,与多位商会委员加入吉隆坡防空队,后来升任南区防空司令。
二战爆发后逃难到印度,战后重返马来亚,在1945年12月初复办商会,由战前委员继续担任,发动特别捐款重振会务。战后百业待兴,协助政府打击黑市、处理粮食配给、追索战争赔偿、厘定沦陷时期土地买卖法案等,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复兴。
复办战前的社团之余,同时创办和整合许多华人社团,如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和马来亚广东会馆联合会,组建马华公会;创办《中国报》;先后担任立法议员、行政议员、海港铁道部长和交通部长。
卸任后,代表马来亚赴英国争取独立,并成为独立后首位财政部长。后弃政从商,成立兴业银行,在短短20年间成为马来西亚第四大银行。
张昆灵(1893-1962)生于吉隆坡,是著名矿家张运喜次子,吉隆坡中国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曾任雪兰莪嘉应会馆总理、广东会馆会长、全马华人矿务总会会长、尊孔中学董事长、吉隆坡市政局议员和马来亚联合邦立法院议员(1955-1959)等职。
在任期间,正是马来亚向英政府争取独立的关键时刻,商会向政府提呈宪法备忘录,内容包括各民族应有平等权利及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之一。1955年发起筹建会所,并举行画展筹款,但成绩未见理想而搁置。隔年商会修改章程,增加团体会员及广招会员扩大组织。
陈光汉(1909-1978)生于吉隆坡。曾任职于吉隆坡电气局,后协助其父陈占梅经营甲洞占利锡矿公司。二战时撤到印度,返马后从政,获选为1952年第一届吉隆坡市议员,也曾任雪兰莪州议员及国会上议员。他对马来亚锡矿业贡献良多,曾担任雪彭森矿务公会董事、锡业咨询委员会委员。1962年与著名矿家郑远送家族成立雪兰莪铁船公司,翌年成为大马第一家挂牌上市的华人铁船公司。
在其任内,正值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及马印对抗,商会全力支持政府的政策,并通过国语月运动,普及马来语的学习与使用,以促进国民团结。此外,多位董事身兼州立法议员,协助适耕庄和仕林河华人申请垦殖区土地。在此期间,“雪兰莪中华总商会”易名为“雪兰莪华人总商会”,并成立建会所筹委会。他同时担任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会长。
陈东海(1914-1985)曾在报业任职,后出任马华执行总秘书及联盟义务秘书,曾陪同东姑阿都拉曼前往伦敦谈判独立及宪制问题。退出政坛后,投入商界。马来亚第一间百万综合钢铁厂Malayawata的主要推动者。
担任会长期间,他向政府献议屋租统制法令,以维护租用旧屋宇各项问题。此外,代表人民向日本追讨血债。协助促成商会四位重要领袖成为上议员,传达华商的心声。办事处从大会堂楼下迁至楼上,增添新设备,并设立国际贸易图书馆及贸易促进中心。在五一三种族骚乱事件发生时,商会协助政府处理粮食配给,包括认购米粮,让警方护送交往各个零售商,以及将救济食品派往各个救济中心。
李润添(1905-1977)是名建筑师,吉隆坡数个标志性建筑出自其手,如精武体育馆、巫统大楼、国家语文局大厦和联邦酒店等。
五一三事件发生时任副会长,受邀在电台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呼吁商人勿趁机抬高物价。担任会长期间,适逢马中建交,率领会员欢迎敦拉萨回国。
李延年(1906-1983)在1926年南渡新加坡,后迁居吉隆坡。曾担任书记、橡胶买办等。二战后,生意从橡胶业扩展至经营胶园、房地产建筑、矿场、工厂等。
接任会长后,积极革新会务,对内力求扩大与健全组织:增聘职员,广招会员,每月出版会讯,每两年编印会员行业名册,购买会所地段,扩充经济资料室,举办工商管理课程,主催工商研讨会,推广为会员签署原产地证明书,翻译部分政府法令与条例,发布商业询问与贸易机会,以及设立文教基金与大专助学金。对外则向政府交涉各项不合理条例与限制,及时反映会员心声,争取华商应有的公平合理权益等。由于各方面支持合作,会务进展极有成效,使会员总数由原有五百余名,增加至近一千八百名。
针对政府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他带领华人进行自救和团结运动,包括号召华人乡团、工商团体共同推广讲华语运动;发动各州华人组织大会堂,并提出成立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的申请。身兼隆雪中总与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在1978年召开“全国华人经济大会”,是华人工商界首次全国性大会,深入探讨华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黄琢齐(1918-2015)出生于厦门,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后到吉隆坡创设淘化大同公司分厂,为我国饮食品工业的先驱之一。推出的“绿宝” 汽水,是当年家喻户晓的品牌。其兴建的Amoda大厦,至今仍然耸立在吉隆坡市中心。
从六十年代起,他积极参与隆雪中总的活动和会务发展工作。担任会长期间,推行以工商经济为主、文教福利为辅的会务方针。曾与吉隆坡市政局、广告商公会所成立的市政府广告协调委员会多次商议广告招牌语言和执照费问题,让困扰华商多年的这个问题基本获得解决。在其领导下,除了提呈传统备忘录,与商会董事不定期拜会雪兰莪州务大臣,也针对设立家私村、土地法典修改、廉价屋、养猪业、矿地执照更新申请、工业协调法令及工业地等问题进行讨论。会后双方成立联络委员会,进行后续的跟进工作。隆雪中总大厦地段,也是在他大力主张及推动下,以较便宜价格购得。
1983年, “雪兰莪中华总商会” 易名为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 ,会长任期也修改为不可连任超过两届。
林玉静(1936-2006)出生于巴生。创立富产鱼网和工业氧气公司,后于1985年收购肯德基家乡鸡的经销权,一度被誉为“大马鸡王”。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除了担任隆雪中总会长,也曾任巴生商会会长、各中小学董事长;成功取得“堂联”(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华总”前身)的注册证,并担任首任会长;同时参加马华公会,曾出任官委市议员。
在其任内,隆雪中总与其他文教团体从1989年共同发起“马华文学节”,而隆雪中总则创设“马华文学奖”。此外,成立筹建会所小组,获得吉隆坡市政局批准建筑测图。
颜清文(1932-2011)出生于霹雳爱大华,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和新加坡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后转战商场,成为霹雳州油棕种植业先驱。亦在中国发展房地产。他热心教育,出钱出力资助发展南华独中,被尊称为“南华独中之父”。也曾到中国贫困乡区办学,在云南共捐建了27间小学。
在其任内,积极展开筹建会所的工作,费时两年八个月,共耗资二千万令吉,“隆雪中华工商大厦”终于在1995年竣工,并邀请到当时的首相马哈迪医生主持开幕典礼。
1935年出生于吉打州。自新加坡南洋大学工商学系毕业后,加入马来亚纸品厂,后将其收购,易名为慕达控股,成为大马第一间上市的造纸及纸品公司。
其任内发生了立百病毒事件,隆雪中总与其他华团合组“全国华团赈济养猪业灾黎联合委员会”,到灾区实地了解情况及慰问,并筹获逾一千万令吉协助灾黎。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受首相之邀成为国家经济咨询理事会的成员之一。为经济自救,隆雪中总发起“马来西亚爱国工委会”,主办“爱马来西亚国货展销会”,鼓励国民购买国货,从1998年至2009年间共筹办了八届。
同时担任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总会长,2003年在吉隆坡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共有3200名海内外华商赴会。
1943年出生于新加坡,19岁进入其父设于马来西亚的公司,从事钢制家具、橡胶产品和食品加工的业务。接管该公司后,与自己设立的钢铁厂合并,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钢铁企业,产量达大马钢铁总产量的60%,享有“钢铁大王”之称。后进军零售业,让百盛成为跨国企业。
担任会长期间,适逢阿都拉接任首相以及雪兰莪州执政党面临轮替,他积极带领隆雪中总配合新政府领导层,继续提升我国工商业的竞争力。
为配合时势所需,隆雪中总网罗各领域专才参与策划和推动各项活动,成立脑力激荡协调专案小组以提呈改革建议,包括推出中小企业资信柜台。他也继续筹办“爱马来西亚展销会”,举办工商讲座,率领考察团赴海外访问。此时,“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更名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总商会”。
1964年出生于巴生。征阳集团执行主席,涉足于地产、建筑、教育、机械工程等领域。踏入社会后即活跃于商会活动。曾任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8年(2001-2009)。自2012年至今,连续担任三届隆雪中总会长。期间于2015年被选为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会长。2016年被推举为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NCCIM)总会长,打破了40多年来此职位由马来西亚马来人总商会总会长担任的传统。
在任期间,推动10大工作目标,包括成立“马中经贸委员会”,促进马中两国经贸与友好关系;建立商会品牌,创造价值;致力于促进国民团结,举办“英雄奖”、“团结时光”、与巫印商会交流会等活动,并被国民团结局委任为“团结大使”。
此外,积极拓展国内外贸易网络,与中国贸促会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为本地企业制造商机。在其推助及促成下,中国厦门大学于2015年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配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商会与时并进,更新及提升会所软硬设备,包括实施“中总一体化”、翻新中华总商会大厦、成立领航馆等,会务在其领导下蒸蒸日上。